白鹭是什么写作手法散文鉴赏方法与技巧写作的方法与技巧演讲稿分析点评技巧

  • 2023-06-09
  • John Dowson

  “自文艺复兴以来,最伟大的绘画天才——莱布尔的作品很少被人们充分地展示出来

白鹭是什么写作手法散文鉴赏方法与技巧写作的方法与技巧演讲稿分析点评技巧

  “自文艺复兴以来,最伟大的绘画天才——莱布尔的作品很少被人们充分地展示出来。莱布尔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榜样,虽然他的绘画艺术身处于不同思想的纷争和不同派别的不和之中,但他的作品有如青铜岩(Rocher de Bronze)[1],向我们突出了它的朴素简单和完美”。这些充满感情的话语是马克思·利伯曼(Max Liebermann)在1929年莱布尔大型展览的开幕式上的发言[2],他是莱布尔作品的推崇者之一。随着我们同莱布尔生活时代的时间距离越拉越大,人们也能够更加宏观的认识莱布尔和他的作品,现代艺术科学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莱布尔身上所散发出的有益的、卓有成效的力量,以及德国艺术在十九世纪后半期有怎样的积极地发展。

  十九世纪后半期的现实主义艺术运动有目标明确的纲领,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很多艺术家散文鉴赏方法与技巧,他们将他们的现实主义观点融入到了艺术创作之中,客观地将环境的表现形式、生活、自然以及社会融入到艺术作品之中,也因此反映了现实。在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另外一个艺术流派,那就是自然主义。人们常常把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相提并论,然而这两个流派除了有偶尔的重合之外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自然主义的作品仅仅是将忠于自然的一些偶然事件片段和一些毫无联系的细节呈现了出来,否定了事物的真实性和其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因此自然主义是一种以技术为导向的形式性艺术。然而现实主义的造型原则是:在艺术作品中再现的现实是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来呈现的,所以即使在作品中有很多细节的描绘,整体之间的联系还是可以清晰地看到的,它不是生活与自然的一般表面反映,而是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在真正的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当中演讲稿分析点评技巧,人们甚至可以看出该艺术品所处时代的特性和本质,各种社会力量以及当时的社会运动。正因如此现实主义艺术在十九世纪被视为十分新颖的、带有性质的艺术,也使得现实主义艺术受到其他艺术流派和当时社会的敌视。

  当时,自然科学的研究更广泛地开展起来并很快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许多性的发明,比如蒸汽机车、电的应用等使得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也为之后工业生产的繁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一个由工业、手工业和银行业所组成的崭新的社会阶层慢慢获得了财富和富足的生活,其影响力也逐步加强。与此同时“工业工人集群”这个新的社会要素也产生了,因为他们每天都要直接接触机器和其他技术性的工具,也因为他们非常不好的经济条件,使得他们非常拥护当时盛行的理性、客观、强调唯物主义的思想。

  这一趋势存在于所有资本主义和新兴资产阶级得到发展的欧洲国家中,比如法国和德国。德国的这一发展是有历史原因的,虽然德国在1840年左右也开始了工业化进程,但是新生产方式的全面发展仍然受到一些尚未解决的的阻碍。1871年普法战争之后,德国以“铁血政策”为标志完成了统一,其经济也因此可以更加顺畅地发展。和其他邻国相比,德国通过使用新的生产资料使得经济发展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也解释了德国大资产阶级生活质量的提高之后,为什么十九世纪德国资产阶级一些共同的社会和文化表现形式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什么莱布尔和他的现实主义作品在这个时候与主流思想形成了对抗?(莱布尔的志同道合之人法国人库尔贝也是如此)现实主义流派的艺术家都清楚地认识到当时艺术发展的弊端,他们要求艺术作品应当描绘出真实的、贴近生活的现实,正如当时的科学研究只将通过实验论证过的自然规律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一样,艺术创作也应当忠于人们看到自然景象。因此只要绘画的主题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并不是只有画的内容是重要的,怎样去画也是非常重要的,要运用绘画工具客观地将自然呈现出来。

  莱布尔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任务,他要给当时的艺术家们树立一个榜样,告诉他们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同时他当然也认识到了前方的重重困难,当时许多艺术家都反对莱布尔的主张,因为要实现莱布尔的主张需要很高的艺术素养写作的方法与技巧,也就要求更大的工作量。莱布尔的抗争变得越来越艰难而且成效很小,他在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一小群志趣相投的朋友支持,但是后来他就只能孤身一人地对抗众多的艺术家、文艺评论家了白鹭是什么写作手法。

  从创造方式上来讲莱布尔是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他通过他的画作静静的把人性中最真实的东西挖掘出来,所以他的绘画在题材选择上体现了一种回归的思想白鹭是什么写作手法。莱布尔画作的主要题材大都是在他身边生活的人们,他深入了解这些人,因此能够用他独有的方式来表现这些人。仅仅是莱布尔的肖像作品就可以为他赢得艺术声誉了,因为不是所有画家都能做到单单利用绘画手段,而不利用很多的附加性描述就能确切地展现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莱布尔自成一派的画风和它所赢得的声誉主要是通过描绘农民来实现的,描绘农民日常生活的绘画作品在十九世纪是十分常见的,最早将农民生活列入绘画题材范围的事件可以追溯到十六、十七世纪的荷兰。十九世纪的大部分农民画家比如德弗雷格尔(Defregger)、克瑙斯(Knaus)等等描绘出的并不是最真实的农民生活,而是经过美化了的并且以幽默的方式来呈现出来的,这也是为了迎合当时城市里买主们的品味,这些画家好多都是农民的孩子,他们来到城市中生活并且凭借回忆来描绘出迎合城市人想象的农村图景。相反的,莱布尔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城里人,一个典型的学院培养出的画家,但是它对绘画真实性的追求让他离开了城市来到了乡村。在远离城市的乡村,他生活在农民的世界里,由于莱布尔的内心的真诚,使他成为了农民的朋友,深入了解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喜怒哀乐,这也让他能够在他的画作中栩栩如生地呈现出这些农民和他们的生活环境。

  莱布尔的绘画有一个特点,他只画静止的在家里的人,而不画那些在农作或者在工厂工作的人,这一点与库尔贝(Courbet)和门采尔(Menzel)等画家不同。因为莱布尔总是画他身边的人,所以和现实素材之间的直接接触变得十分必要,加之莱布尔最后因为对城市艺术活动的厌恶和他作品的不被重视,选择了孤独地搬到上巴伐利亚州的乡村中生活,他也因此将自己的绘画内容限制在了对农民的表现上。莱布尔选择画静态素材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特别的绘画方法,他要将对象完完全全地真实展示出来,在绘画的过程中他只画眼前可以看到的东西,不论是人还是周围的环境,这就要求有大量的模特,而且这些模特必须长时间保持一个静止的姿势。他的画有时候要在室内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加工,以此来抵御天气状况的影响和光的变化。

  莱布尔对于绘画的造型构图了然于心,有时他画好草图之后,他就把眼前所看到的东西直接一笔一笔地画到画布上,这种所谓的“一次性上色画法”(Alla prima)[3]要求画家有很高的绘画技巧,因为在画画的过程中要一直注意每一笔的色彩运用都要十分正确,都要与对象和整幅画面相协调演讲稿分析点评技巧,同时他又要注意光的表现、画面的比例问题以及空间立体效果的呈现。莱布尔同时还做到了将事物的各个细节都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这种绘画方式要求艺术家有很高的注意力集中度和极大地耐心。莱布尔便拥有这些特性,通过明快的色彩运用和对于空间的细致描写,在他的农村画作中表现出了乡村特有的生活氛围,为了将现实完全地呈现出来,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内容是不重要的。

  莱布尔的绘画是十分符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他所绘画的对象都是生活中的平常人,没有将人物形象刻意美化,画中人物的容貌、穿着和周围的环境背景都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画家莱布尔一直信奉的箴言就是“我只画我看到的东西”[4],除了以事实经验为信条之外,现实主义绘画还十分看重对绘画方法的坚持。“现实”的引入被认为是现代艺术的开端,摆脱了历史、宗教和神话的负担,艺术家们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专注于绘画技艺本身。优秀的绘画技艺可以帮助提升艺术的美学价值,绘画中所塑造形象的真实性赋予了一幅画极大的艺术认同,因此莱布尔的作品(几乎全是农民肖像和室内画)被视作是极佳的画作,他的画真实展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德国农民的生活状态。

  《教堂里的三位女士》这幅作品属于莱布尔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到现在为止都以“不可思议的线]而著称。在当时,莱布尔大尺寸作品中细节的描绘十分精细,绘画技巧得到了评论家们的一致好评,然而他所绘画的主题的丑陋性却遭到了评论家们的批评和蔑视,他们认为《教堂里的三位女士》这幅画根本就没有内容。这些评论为人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现实主义并不只是真实展现事实这么简单,这也是法国现实主义在萌芽时期十分看重的一点。

  关于莱布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西方学术界,特别是德语学术界,直到二十世纪的前三十年,莱布尔的作品才通过大量的出版和各种各样的展览并得到了人们的赞誉。现今的艺术史研究越来越认识到现实主义艺术在十九世纪的艺术史上所起到的重要积极作用散文鉴赏方法与技巧。慕尼黑名为“1869至1958-现代艺术的觉醒”的艺术展便证明了这一点演讲稿分析点评技巧。在这个展览中对比了先前的艺术作品和“莱布尔集团”的艺术作品,并得出结论:后者在当时更加面向未来。名为“威廉·莱布尔和他的集团”(1974,慕尼黑)的大型展览所引起的强烈反响,更加证明了莱布尔的艺术理念在一百年之后越来越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在艺术史研究领域,威廉·莱布尔作品的现实主义倾向尚未被全面、直接地品评过。第一位整理莱布尔的人应该就是埃米尔·瓦尔德曼(Emil Waldmann)了。除了1914年和1930年出版的绘画名册之外,他还发表过关于莱布尔作品的研究性文章散文鉴赏方法与技巧。[6]在莱布尔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文献来自埃贝哈德·卢美尔(Eberhard Ruhmer)。[7]他对莱布尔和莱布尔集团[8]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绘画技巧、作画方式和思想流派方面,卢美尔的研究成果为莱布尔研究打下了基础。1994年举办过一次大型的莱布尔展览,在展品目录册里除了有关于作品历史的相关文章之外还有大量着重说明绘画技巧的文章。[9]波利斯·洛尔(Boris Rohrl)在1994年同年还发表了一篇博士论文,这是一本关于莱布尔生平和作品的专题著作,[10]洛尔收集研究了许多关于莱布尔的资料,他详尽描述了莱布尔的生平并向我们讲述了许多之前鲜为人知的轶事。洛尔希望利用一些当时的评论报道来还原一个真实的“莱布尔传奇”,但是对于单幅作品的分析却相对比较匮乏。洛尔认为莱布尔的绘画就是十分贴近现实、突出人物性格的农题绘画。美国学者琳达·诺和林(Linda Nochlin)在1971年首次出版的《现实主义》一书也是将法国现实主义作为出发点的,并没有追寻这个词的普遍定义。[11]诺和林在研究现实主义的时候着重研究现实主义与现实之间模棱两可的关系。迄今为止,我们能读到关于莱布尔生平资料最重要的是他朋友尤利尤斯·迈尔(Julius Mayr)为他写作的传记,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06年,后来多次再版发行。[12]

  艺术史上大多数与现实主义相关的研究都是以法国绘画作品为立足点的,很少涉及到威廉·莱布尔。在法国,现实主义这个概念被许多艺术家当作纲领性的口号来使用,在文学性或者性的辩论中以此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在德国情况有所不同,自从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3]、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Schiller)[14]时始,现实主义一直是艺术理论和艺术评论中的一个分类,这个传统一直沿用到十九世纪晚期,当然对于现实主义这个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区分标准,因此这两个词在当时几乎一直被当做同义词在使用。

  从文字资料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些现实主义画家叙述性的技法和创作模式,影响了当时的大众审美习惯。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法国的绘画艺术,就会发现现实主义的原则是被改变了的,人们不是像他们所声称的那样只画与现实完全相符的东西,法国的现实主义运用讽喻的手法加强了绘画的表现力和深意,库尔贝(Courbet)的绘画侧重于方面的内容,米勒(Millet)专注于宗教的内容。而莱布尔的画从构图上来说大都并没有很深的含意,对于主题的感悟只能从观看画面中得出。

  莱布尔曾经有一句格言:“所见即一切(Sehen ist alles),即使是最细微的东西也是可观察的”[15]主要通过“所见”,而不是通过将画中所描绘的事物作为一个故事来判断一幅画,这个要求符合当时人们对视觉和绘画能力的强调。直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眼睛还被当做是客观观察世界的媒介,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个世界在我们的视网膜上投射的影像。我们的所见依存于身体机能的这一论断动摇了人们的感官认知。在这一背景下从所见中产生了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画家们的绘画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有客观性。在一幅现实主义绘画的构思中,“所见”是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从画面中一定要能读出真实的、有生命的东西。当然在十九世纪“所见”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有争议的,因为生理上的认知让我们不能够完全确信,我们眼前“所见”的就是真正的现实。我认为,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起到了一个替代的功能:他们通过描摹的方法将现实构建了出来。

  在那个社会不断变革,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年代,莱布尔孤独地在巴伐利亚的乡村进行他的艺术创作,他曾用简短而又平淡的话语描述了自己的整个人生道路,这一点正印证了莱布尔那种自我牺牲的、忘我的思想和他十分客观务实的绘画风格,他的一生中虽然没有很多的大事件发生,但是他的生活还是很动荡的。他的生活中有艰辛的工作、痛苦的抗争和失望,当时的德国艺术评论家们对待莱布尔非常严苛,他们对莱布尔偶尔送去参加展览的画作予以否定,或者根本就自动忽略了莱布尔的画,这也表明了艺术评论和现实主义艺术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并且已经延伸到了层面上。人们不会感到惊讶,当莱布尔在经历了众多毫无成效的抗争之后,他最终痛苦而愤怒的选择了退回到自己孤独的创作中去。我们必须向莱布尔和他的作品致敬,因为莱布尔从来没有放弃他的艺术理想,直到最后他还在不断努力去完善他的艺术理念。

  威廉·玛利亚·胡贝特·莱布尔(Wilhelm Maria Hubert Leibl)于1844年10月23日出生在德国科隆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莱布尔是他们家的第五个孩子。莱布尔的父亲卡尔·莱布尔(Karl Leibl)是一个没落了的行政官的儿子,在慕尼黑当过一段时间音乐教师并创作过许多通俗音乐作品。虽然在莱布尔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六十岁了,他的母亲三十七岁,但他的父母身体都非常健康,莱布尔的身体也非常健康并且体格十分健壮,因此他的朋友们都叫他“狮子”。莱布尔在儿童时期就对绘画十分痴迷,在上学之前他就发现了自己的绘画天赋并抓紧一切机会画画,他四岁的时候就给他妈妈画了肖像,还没上学之前也给姐姐在石板上画过肖像。十三岁的时候,莱布尔进入了弗里德里希-威廉文理中学读书,从校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理工科学校,因为他的父母希望莱布尔将来能成为机械工程师。同在小学一样,莱布尔在中学时也因为他的绘画才能而备受关注,他的美术老师也对他的绘画才能表示惊叹。但是其他学科的老师却对莱布尔的成绩十分不满意,因此十六岁时莱布尔便离开了文理中学。

  父母为了使莱布尔能更加接近他们给他设定的职业目标,安排年轻的莱布尔前往科隆的爱丽格斯广场(Eligius-Platz)做精密机械工人。他跟随钳工能手科艾斯特(Quester)做钳工学徒。辛苦的体力劳动给强壮的莱布尔带来了很多快乐,莱布尔在晚年回忆他这段学徒生涯是十分快乐的。即使成为了钳工学徒,莱布尔仍然没有放弃画画,终于,他的师傅发现了他巨大的绘画才能,他认为如果莱布尔不继续进行艺术深造将是非常可惜的,因此几周之后他的师傅便将莱布尔送走了。莱布尔向家人们阐明了他想要成为画家的意愿,经过家里的一番讨论,最终同意了他想要当画家的想法,莱布尔的艺术教育开始了。

  1860年,莱布尔开始在科隆跟随画家及艺术评论家赫尔曼·贝克尔(Hermann Becker)[16]进行艺术教育,他首先学习了油画绘画技巧并练习肖像绘画,训练课程中还有风景画和静物画练习,他在描画球体、几何形体、书本等静物的时候已经体现出了他忠于现实的特点。在跟随贝克尔学习的时期,莱布尔创作了《十八岁的自画像》(图1)散文鉴赏方法与技巧,虽然从这幅画中仍然可以看到技术上的缺陷,但是对于绘画作品的严肃认真和莱布尔忠于原型的特点已经显现了出来,他那个时期的肖像画几乎全都是以青年人为主题的,莱布尔在这一点上当时没能做出突破。

  莱布尔虽然表现出了卓越的绘画天赋,他当时仍然没有形成明确的艺术方向,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他当时已经具备将真实的情感清楚地用画笔表现出来的能力。莱布尔也意识到,只有到艺术院校进行大学学习才能够帮助他在艺术之路上继续前进,但是他在科隆找不到理想中的学校,他当时考虑过的可以去学习的城市有杜塞尔多夫、卡尔斯鲁尔和慕尼黑。最终对他选择去慕尼黑进行学习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他看到了齐默尔曼(Zimmermann)[17]的一幅画。当莱布尔看到这幅来自慕尼黑的画作时,他感觉到这幅画的特点和精美的颜色应用十分符合他心中的艺术理想,他认为这幅画中体现的是“健康的自然的艺术”[18]。因此,在跟随赫尔曼·贝克尔学习三年之后,莱布尔选择去慕尼黑继续追寻他的艺术理想。

  不到二十岁的莱布尔来到了慕尼黑,并报考慕尼黑美术学院(图2)。他在科隆的师傅为他写了一封推荐信给福尔茨(Foltz)教授[19]白鹭是什么写作手法。在入学考试的时候莱布尔更是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考试中有一个环节是要求考生默写一个人像[20],莱布尔完成得非常出色,因此他很顺利的就被福尔茨教授录取了。莱布尔曾骄傲的告知科隆的赫尔曼·贝克尔,在三十名申请人当中他是被录取的两个人其中之一。[21]

  根据学校教学安排的要求,莱布尔首先跟随施特莱胡贝尔(Straehuber)[22]教授上了古典基础课程,在这个课上主要是练习描绘古希腊罗马的石膏像。由于莱布尔在这堂课上成绩优异,在 1864年的秋季的第二个学期中,他就去上安许茨教授(Anschuetz)[23]的绘画课了。莱布尔在课堂上结识了自己的朋友圈子,除了莱布尔之外这个圈子里还有西奥多•阿尔特(Theodor Alt)、鲁道夫•希尔特(Rudolf Hirth)等人,但这个圈子与后来的“莱布尔集团”是有明确的分界线的。莱布尔在安许茨教授那里学习了许多绘画技巧,他熟练地掌握了头像速写、半身和全身人像等等绘画技巧,安许茨对他的成绩非常满意,但是莱布尔并没有受到安许茨教授所推崇的主题绘画的影响,莱布尔的意志非常坚定,在那个时候他已经确定了自己的艺术理想。

  莱布尔非常喜欢那些古老的绘画大师的作品,比如荷尔拜因(Holbein),鲁本斯(Rubens),凡•戴克(van Dyck)等。莱布尔在慕尼黑绘画陈列馆里研究并临摹他们的作品演讲稿分析点评技巧,希望能够掌握最高绘画艺术的秘诀。对于古代大师绘画的临摹使得先辈们的艺术思想深深印在了莱布尔的心里,现在还保存着三幅莱布尔对古代大师的临摹作品,他们分别是临摹凡•戴克(van Dyck)的《画家斯纳伊尔的画像》,科内利斯(Cornelis)的《布特肯女士和她的孩子们》(图7)[24],还有鲁本斯(Rubens)的《牧羊人”》[25](图5)。年轻的莱布尔在当时已经赢得了许多同行、同学的好感,虽然当时还不能说莱布尔集团已经形成,但是对于一些年轻艺术家的来说,莱布尔在当时已经颇具影响。

  1866年,阿图尔•冯•拉姆伯格(Arthur von Ramberg)教授[26]从魏玛来到慕尼黑工作,二十二岁的莱布尔便在同年秋天开始上他的大师班,虽然莱布尔并不太喜欢这位教授优美的主题绘画,但是和蔼的拉姆伯格教授留给他的学生充分的创作自由:“每个人是怎么想的那你就应该怎么画”[27]。在这一时期莱布尔学会了更多绘画技巧,但同时他又几乎没有受到老师观点的影响。通过和拥有相同或不同艺术理念的同学的争论,莱布尔的艺术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在莱布尔停留在家乡的短暂时期内,他创作了《父亲的肖像》(图8),描绘了他83岁高龄的老父亲,这被认为是他第一幅大师级别的人物肖像作品。在这幅作品当中,年轻的艺术家将情感、良好的特征塑造和绘画技巧的尽善尽美良好的结合在了一起。这幅画显示出了莱布尔从青年时代起就能够洞察身边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将其真实的再现出来。

  当然,在慕尼黑求学的时期,在那里盛行的主题性绘画并不是对莱布尔和他的同学们毫无影响的,他在这一方面也做过尝试,他曾经长时间尝试描绘出他最喜欢的书中描绘的一个场景,在艺术史中,莱布尔成型的一幅作品简称为《批评家》。在《批评家》(图9)幅画中,二十五岁的画家莱布尔不仅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绘画技能,更是展示了自己能够抓住精彩的瞬间并再现的能力。这幅画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艺术工作室,工作室里有两个年轻的艺术家,其中的一个还穿着大衣戴着帽子,刚刚到访,工作室的主人借此机会将文件夹中的绘画印刷品展示给客人看,而客人正用批评的眼光审视着这幅画,他将这幅画远远地举在面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以此来更加清楚地感知这幅画的整体效果。同年莱布尔完成了另一幅类似的名为《在工作室中》(图10)的作品。这幅画描绘了两个在桌前就坐的人之间安静的谈话,这幅画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戏剧化,因此构成也相对比较和谐。人们可以轻松地设想,这一场景是发生在慕尼黑众多的艺术家小酒馆里的。这幅画展现了慕尼黑青年艺术家们接近诗意的生活和无拘无束的氛围。

  莱布尔的《批评家》于1869年2月份曾在杜塞尔多夫展出,他赢得了很高的赞誉。考尔(Willhelm von kaubach)[28]十分看重莱布尔的才华,也时常提供给莱布尔一些可以赚钱的工作机会。考尔作为莱布尔的老师和院长,莱布尔十分敬仰他,但是在艺术方面莱布尔并没有过多借鉴考尔的风格。由于莱布尔艺术上的进步使他变得越来越自信和固执己见。有一次他的老师拉姆伯格对他说了一小句批评的话,莱布尔因为这句批评就不上拉姆伯格教授的课了。然而他的老师只是想告诉他,一个画家不应该把自己局限于某一个领域。

  莱布尔在这件事情之后转去了卡尔•冯•皮洛蒂(Karl von Piloty)[29]那里上课学习绘画。虽然直至今日皮洛蒂的作品仍然没有很大的名气,但是作为一名传道授业的老师他对莱布尔的艺术发展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在皮洛蒂处学习的十个月期间,莱布尔完成了两幅杰出的画作,其中之一是《哥顿女士肖像》(图11),这幅画展示出了在慕尼黑的学习生涯即将结束之时,二十五岁的莱布尔已经具有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艺术家的能力。莱布尔在同一时期创作了另一幅作品是《画家保罗·冯·辛耶梅泽的肖像》(图12),这幅画的绘画风格完全不同,用笔法十分粗犷写意,可以看出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画成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说这幅作品是还没有完成的。

  《画家保罗·冯·辛耶梅泽的肖像》人们曾经试图将这种有别于莱布尔之前绘画技艺作品的原因归结于1869年慕尼黑艺术展中一些马奈(Manet)作品对他的影响。但是由于在这一时间之前莱布尔已经完成了这幅肖像,而且莱布尔之前很少接触马奈的作品,所以这一推论并不成立。根据迈尔·格雷费(Meier-Graefe)[30]的说法,莱布尔粗犷的笔触将人物不安定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莱布尔通过这幅画描绘出了一个充满与热忱的人物形象,画中人物的服饰、姿态以及绘画时所运用的绘画手法都为增加艺术表现力做了贡献。

  1869年,在这个莱布尔完成了《哥顿女士肖像》的年份,慕尼黑的水晶宫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艺术展。这次展览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它对于慕尼黑的绘画界以及莱布尔的未来发展都有重要影响[31]。

  这次展览包括五百幅来自慕尼黑艺术家的作品,三百幅来自维也纳的作品以及五百幅来自其他德语地区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外国艺术作品,是到当时为止德国领土上举办过的最大型的艺术展,其意义也十分重大。在外国作品方面,法国以四百五十件作品位居首位,除此之外还有来自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瑞士、英国、美国等国的作品。除了一些有名的德国大师,例如伯克林(Buy Boecklin)、皮洛蒂、拉姆贝格等之外,人们还可以看到许多外国大师例如马奈、库尔贝等人的作品。此次展览既涉及到了已经相对成熟的流派如古典派画风、后浪漫主义派,同时也有许多相对比较新兴的流派。然而当时的评论家都把目光集中在相对成熟的、受欢迎的绘画类型上,而对于那些新兴的流派却很少关注。比如在吕左(K.v.Luezow)编写的关于艺术展的报道[32]中对莱布尔只字未提,同时对来自法国的马奈也没有提及,只是对法国著名的新兴现实主义流派画家库尔贝[33]有所报道,因为他的作品是所有来自法国的画中的顶尖作品。

  在这次展览中,库尔贝展出了《采石工人》(图13)、《猎鹿》、《鹦鹉与女人》,《干草车与公牛》等作品,他还在这次展览上荣获了圣米歇尔勋章[34]。库尔贝的作品在慕尼黑艺术圈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其中有一大部分的青年艺术家都投向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理想,特别是莱布尔也加入了法国人库尔贝的阵营。同时,库尔贝对莱布尔参展的作品也有很高的评价,当看到莱布尔的《哥顿女士肖像》时,库尔贝称莱布尔是德国最优秀的画家代表,两位画家心灵相通并开始了真挚的友谊。莱布尔参加了这次引人注目的展览,他将最新的四幅作品送去参展并全部被展出,它们是:《批评家》、《根茨女士》、《画家希尔特》和《哥顿女士肖像》(图11)。尤其是《哥顿女士肖像》在展览中引来很多关注,这幅画莱布尔本应该能够得到金奖,但是有人借口莱布尔还是在校学生而否定了这一提案。

  通过这次慕尼黑的国际艺术展,莱布尔的名字被法国艺术圈的人们所熟知。在同年10月份,莱布尔受到邀请前往巴黎[35],为颇有名望的亨里埃特· 布朗尼[36](Jules de Saux)夫人画像。这位女士亲自去慕尼黑参观过当年的艺术展,并且她被莱布尔的那幅《哥顿女士肖像》深深吸引了。在她的丈夫、哥哥以及法国公使馆秘书的陪同下,她在学校中找到了莱布尔并向他发出了邀请。这份邀请相当诱人,她为莱布尔提供了画室、临时住所、画像合同和不错的收入,除此之外,她还邀请莱布尔带着他的《哥顿女士肖像》去参加法国“沙龙”举办的展览,这个展览是巴黎每年最重要的艺术展,她认为通过这个展览莱布尔肯定能够得到他之前在慕尼黑没有得到的奖项。当时,库尔贝亲自给了莱布尔很多的建议,加之巴黎本身具有的独特吸引力,也吸引了其他许多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在那里有一个很大的艺术家圈子,这一切都使得莱布尔最后欣然接受了这次的邀请。

  1869年11月13日,莱布尔来到了法国的首都巴黎,他最初和画家斯坦哈特(Steinhardt)住在一起,斯坦哈特在巴黎最著名的香榭丽舍城区拥有一间漂亮的工作室。在巴黎期间,莱布尔与库尔贝也结下了最真挚的友谊,库尔贝多次带领他的学生到莱布尔那里去,让他们观摩莱布尔是如何工作并学习莱布尔的绘画方法。莱布尔同时也经常去拜访库尔贝,当时库尔贝和一些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住在一起,经常在咖啡馆的后屋或者其他一些隐秘的地方秘密聚会,莱布尔很快加入了这个团体并融入其中。

  巴黎这片土地对于有才能的艺术家来说是个好地方,因为这里有许多的艺术赞助商,这座城市还具有其他一些有利于促进艺术发展的特质,比如藏品丰富的博物馆。莱布尔很喜欢待在卢浮宫,因为在那里他可以深入地研究古代大师们的代表作,此外,巴黎这个大都市丰富的展览生活也给了莱布尔一个很好的机会,去认识更多国际上的艺术作品。虽然莱布尔对于他在巴黎的停留并没有很多期待,但他带过去的《哥顿女士肖像》在“沙龙”里展出并赢得了很高的赞誉。凭借这幅画莱布尔果然得到了金奖,新闻媒体都对莱布尔赞赏有加,莱布尔被称作为再次回归的“荷尔拜因”。[37]

  莱布尔在巴黎不足九个月的时间内创作了我们所熟知的多幅肖像。这是一个非常多产的时期,期间的一幅主要作品《年轻的巴黎女人》(另有称为《可可特》)(图14)绘画手法相当精良,这幅画就用了很长的时间来完成,莱布尔的艺术凭借这幅作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一时期的作品《年老的巴黎女人》(图15)描绘了一个由于生活窘迫而日渐衰老,但却仍然保持正直、充满荣誉感的的人物形象。针对不同的画面内容莱布尔也选择了不同的绘画技巧,这幅画与之《可可特》那幅画不同,在画中主要运用了比较宽阔粗犷的笔触,这样更能增加画面的表现力。莱布尔的巴黎之行为他的艺术创作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这些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使得莱布尔的作品总数丰富了许多,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外光画派和印象派,虽然这些画派对于莱布尔忠于现实的画风并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其画面明快的色调显然影响到了莱布尔,因此在以后一段时间的创作中莱布尔经常遇到一些光线运用上的问题。

  虽然库尔贝在当时拥有了一个比较成体系的流派,但是他的一些艺术理念并不适用于莱布尔,这个二十六岁的德国人在当时已经拥有了独立的艺术思想,他不用依赖于其他的艺术家。莱布尔和库尔贝都互相尊重对方,他们有相同的现实主义理念,然而我们绝不能说莱布尔在巴黎变成了“库尔贝派”的人[38],在作品创作的时候他们都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感觉来画的。库尔贝十分赞赏莱布尔的独创性——他称赞莱布尔为“德国唯一的彩色画派代表”[39]。与此同时莱布尔也十分欣赏库尔贝的画,特别是那幅《巨浪》[40],他称这幅画拥有“无与伦比的线]。莱布尔本来想要在巴黎多停留一段时间,来更好地认识这座城市。然而于1870年7月19日突然爆发的德法战争使得这一计划成为泡影,在巴黎停留了9个月之后莱布尔离开了这座城市回到了科隆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在科隆他也得到了很高的赞誉,二十六岁的他作为“杰出的艺术家”也被免除了兵役,这样一来,莱布尔就幸运地不用同认可他的法国人民作战了。

  2,引自:《威廉·莱布尔作品集》前言,【德】马克思·利伯曼,柏林及科隆,1929.转引自:【德】阿尔弗

  3,Alla prima,意大利语“一次上色”:也称为直接画法,此种画法与间接画法相对应,一般不着底色,而且通常也没有透明图层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这种画法常见于自然主义画派,后来的印象派艺术家也运用过这种技法。

  4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引自:《威廉·莱布尔》,【德】尤利尤斯·迈尔,柏林 1906,第47页。转引自【德】BeateSontgen,Sehenistalles,

  8,许多不同的画家都属于这个圈子,例如莱布尔、特吕布讷、舒赫、海德尔、托马等人,有一些人只是短时间内在这个集团内部。但是莱布尔所集结的这帮画家有着共同的创作理念,因此他们已经可以被称为一个艺术家集团了(参考:卢美尔 1984,第9-10页,第34-43页)。

  13,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作为诗人演讲稿分析点评技巧、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人物,歌德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演讲稿分析点评技巧、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14,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16,赫尔曼·贝克尔,德国历史画画家,1817年9月24日生于汉堡,1885年5月3日卒于亚琛。1839年开始在杜塞尔多夫上学,他的艺术创作停止于1859年,从1866年直到生命结束他一直是科隆一家报纸的艺术批评家。

  17白鹭是什么写作手法,莱因哈特·塞巴斯蒂安·齐默尔曼,生于1815年1月9日,卒于1893年11月16日。1861,科隆。齐梅尔曼曾在慕尼黑大学学习过(1840),后来又去过巴黎、英格兰和比利时(1845/46),在慕尼黑曾从事过风俗画家职业,主要绘画农民、小资产阶级的生活等主题。

  19,菲利普·冯·福尔茨教授,德国画家,生于1805年5月11日,卒于1877年8月5日。1825年开始在慕尼黑学院学习,1851年成为慕尼黑学院的教授,1865年成为绘画陈列馆馆长。主要擅长绘画风俗画。

  22,亚历山大·施特莱胡贝尔教授,1814年2月28日出生,卒于1882年12月31日。木版画画家、石版画画家。1829年起开始在慕尼黑学院学习, 1868年成为教授。主要为儿童图书绘画插图。

  23,赫尔曼·安许茨教授,1802年10月12日出生,卒于1880年8月30日。在德累斯顿大学学习完毕后于1822年到达杜塞尔多夫,1826年又跟随老师来到了慕尼黑。他在慕尼黑学院当了36年的老师,《米达的判决》(1827)是他的一幅重要作品。

  24,莱布尔临摹科内利斯作品,《布肯夫人和她的儿子吉恩》,大约1870年,油画(木板),72.5×42.5cm,科隆。原作:科内利斯,《布肯夫人和儿子》,190×114cm,哥达宫殿博物馆。

  25,临摹鲁本斯作品,《牧羊人》,1870年左右,油画,82×68.5cm,慕尼黑绘画陈列馆。原作:鲁本斯《一个牧羊人拥抱着年轻的女子》,1636-1638,油画(木板),159×133cm,慕尼黑绘画陈列馆。

  26,阿图尔·乔治·冯·拉姆伯格男爵,历史画和风俗画画家。1819年9月4日生于维也纳,1875年2月5日卒于慕尼黑。他的画风受到施温特和皮洛蒂的影响,但是他的风格更加自由欢快。他为许多作家诸如席勒等的作品画过插图。1860年至1866年他在魏玛的艺术学校当教授,1866-1875年任职于慕尼黑学院,在那里他教授过莱布尔、希尔特等人。

  28,威廉·考尔(Willhelm von kaubach),1805-1874,德国著名历史画家,创建了杜塞尔多夫画派,创作大型历史画和壁画,代表作《匈奴人的失败》。

  29,卡尔·冯·皮洛蒂,历史画画家,1826生于慕尼黑,卒于1886年7月21日白鹭是什么写作手法。出身于一个拥有意大利血统的版画世家。他在12岁的时候就在慕尼黑学院就读了。1856年皮洛蒂开始在慕尼黑任教授一职,1874年起成为院长。由于皮洛蒂在安特卫普和巴黎(1852)呆过一段时间,他深受比利时-法国历史画的影响,从那里他将彩色画派带入慕尼黑。他的一些主要作品有:《谋杀凯撒》(1865,收藏于汉诺威博物馆),《监狱中的伽利略》(1861,收藏于科隆),《亚历山大大帝之死》(1885,收藏于柏林)。

  31,这次展览的文化价值和对慕尼黑艺术界发展的巨大影响在1958年被人们再一次热议,1958年正值慕尼 黑简称800周年纪念,当时在慕尼黑举办了一个名为“1869-1958,走向现代艺术”的展览。这个展览的第一部分展示了121幅作品,展览的第二部分展出了323幅作品,这些作品均出自莱布尔集团之手。

  33,古斯塔夫·库尔贝,生于1819年6月10日,卒于1877年12月31日。1839年在巴黎跟随黑塞和施托伊本等人学习绘画,但是库尔贝的画画主要还是依靠自学的,库尔贝崇尚现实主义绘画,与传统思想相背离。他遭到许多展览的冷遇。借助1855年和1867年的两次世界展览,库尔贝举办了自己的美术展览。1853年和1858年他两次去到法兰克福,在那里他大获好评。1869年的慕尼黑展览上,库尔贝的作品深深影响了许多年轻的慕尼黑艺术家,特别是莱布尔、托马、维克多·穆勒等人。由于原因,库尔贝后来移居到了瑞士。

  34,圣米歇尔勋章由路易十一于1469年8月份创设。设立初衷是为将全国范围内的主要亲王和贵族团结在国王的周围,随着勋章的颁发范围越来越广,17世纪60年代初期,路易十四对颁发圣米歇尔勋章加以改制,该勋章被授予最有价值的公民,尤其是艺术家散文鉴赏方法与技巧。参考:库尔贝1869年9月6号的一封信。展览目录“1869-1958通往现代艺术之路”,慕尼黑1958,第31页。转自Wilhelm Leibl/ Alfred Langer,Seemann-verlag Leipzig, 1961.S.151.

  39,《威廉·莱布尔》,【德】纳泽,慕尼黑 1923,第84页(莱布尔写给兄弟费迪南德的信,1870年5月12号)。W.Leibl,H.Nasse,München1923,S.84.

  40,库尔贝关于“巨浪”有许多作品,多数产生于他在诺曼底的时期,最著名的作品应该是收藏于不莱梅艺术厅的《激浪》,1870,油画,67×107cm;另外一幅类似作品收藏于柏林的国立美术馆白鹭是什么写作手法,名为《浪潮》,1870,油画,112×144cm。另外两幅作品分别收藏在:a.巴黎卢浮宫,《波涛汹涌的大海》,1869,115×160cm;b.巴塞尔的私人收藏,油画(木板),72.5×43cm。参考:阿拉贡,《库尔贝范例》,德累斯顿 1956,第208页。L.Aragon,Das Beispiel Courbet,Dresden1956,S.208.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